【留学感想】在长崎外大的日子:学习、探索与成长
初审:吴佳燕 复审:李孜 终审:董燕
前言
提笔写下这篇感想时,才恍然发觉自己来到长崎外国语大学已近四个月。3月26日初抵长崎时,心中满载着憧憬与期待。而随后的时间里,长崎外大那温暖且充满活力的校园环境,更让我们对未来的留学生活增添了无限的向往。
时光流转,我们逐渐适应了在长崎外大的生活节奏。每天规律而充实,不再仅仅是宿舍与课堂的两点一线。身处异国文化之中,探索的渴望被激发,我们用脚步丈量了长崎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回顾这段学习时光,有攻克语言难关的挑战,有课题发表时的自信瞬间,有结识各国朋友的喜悦,也有品尝异国风味的独特体验……这无疑是一段弥足珍贵的记忆。每每翻看手机相册,那些鲜活的思绪与回忆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环境:山顶学府与山脚生活
长崎外国语大学坐落在长崎市与时津町交界的山顶之上。学生宿舍则位于山脚,每日上课需步行约十分钟。通学路上的缓坡常常让人气喘吁吁,然而,当抵达校门口时,眼前总会豁然开朗——成排的樱花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粉白色的花瓣铺满道路与草地,仿佛为整个校园披上了一层柔和的薄纱。(见图1、图2)
学校周边的便利设施可谓一应俱全:唐吉诃德超市、便利店、公园、银行等近在咫尺。步行不到十分钟,就能在独栋的唐吉诃德里采购到所需的生活用品。附近的三家便利店功能尤为强大,取款、打印、证件照拍摄、缴费等日常事务均可在此轻松完成。此外,地图上总能发现特色小店的身影——无论是品尝价廉物美的回转寿司,还是约上三五好友在温馨的日式居酒屋小聚,都近在咫尺。(见图3、图4)
校园内部虽规模不大,但设施齐全,氛围温馨。空调教室、食堂、书店、体育馆、俱乐部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完备。更重要的是,这里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中心、现代化图书馆、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室和语言实验室,为学子们创造了优良的学习环境。(见图5)
住宿方面,学校提供单人间或双人间选择。或许是因为学校人气颇高,学生爆满,我们目前体验的是“单人住双人间”的模式。这反而带来了便利——拥有两个柜子、两张书桌。房间虽小却五脏俱全:干湿分离的卫浴、阳台、简易烹饪区、免费网络等一应俱全。宿舍环境温馨便捷,楼下的管理员亲切友善,沟通毫无障碍,遇到问题也能得到迅速解决。另外,走廊里时常飘来的辣椒炒肉香气,也成了留学生活中一抹熟悉的烟火气。(见图6)
学习生活:浸润与成长
入学伊始,学校便组织了分班考试。由于学生来自欧美、韩国、尼泊尔等世界各地,日语水平各异。学校据此将日语教学细分为1到8级,实行小班授课,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与学生的积极性。课程设置包含必修与选修。除了留学项目要求的日语听说读写等核心必修课外,还有如《长崎与世界》、《日本文化》等丰富的选修课,以及茶道、剑道等特色文化体验课。尤为特别的是,我们还选修了“中国语会话”课,得以用中文或日语与汉语专业的日本同学交流,这真是一种独特而有趣的体验。
学校的图书馆资源令人印象深刻,馆藏大量语言学、国际文化、日本研究等领域的书籍期刊,同时拥有丰富的外语原版书、报刊杂志等多语种资料,极大方便了留学生的学习和研究。馆内设有安静的自习区、电脑区和小型阅览室,并提供免费Wi-Fi,学生可自带电脑学习。凭借学生证即可轻松办理借阅手续,十分便捷。(见图7)
在众多课程中,“长崎观光”课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介绍长崎的著名景点、历史渊源和游客构成,更安排我们乘坐观光巴士进行实地考察。当书本上的知识真实地呈现在眼前时,那种体验感令人记忆犹新。
这里的学习生活,给我烙印最深的关键词莫过于“发表”。超过半数的科目,除了常规考试,都要求我们围绕学期研究内容制作PPT或报告,并进行课堂发表讲解。这个过程极大地锻炼了我们的日语表达能力,也培养了我们站在讲台前的自信。
课外生活:探索与感悟
开学前夕,学校组织了一次两天一晚的研修旅行,目的地主要围绕岛原地区。
首日上午,我们参观了岛原灾害纪念馆。这里详实记录了1990年代云仙普贤岳火山喷发时的灾难场景。通过真实的影像资料、复原的受灾房屋模型以及幸存者的口述记录,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自然灾害的无情与人类生命的坚韧。这一站带给我的震撼尤为强烈,也让我直观理解了日本防灾教育的重要性。(见图8、图9)
午后时分,我们探访了历史悠久的岛原城。这座保存完好的城堡不仅展示了厚重的历史风貌,还陈列着关于岛原之乱等重要历史事件的资料。站在城楼远眺,岛原半岛的壮丽风光尽收眼底。(见图10、图11)
傍晚,我们入住滨海温泉酒店。房间宽敞舒适,设施齐全。晚餐是地道的日式会席料理,新鲜的海产和精致的小菜令人回味。餐后,大家换上浴衣,结伴体验温泉。温暖的泉水氤氲缭绕,洗去了一天的疲惫。(见图12、图13)
次日,我们探访了著名的“地狱温泉”地区。旺盛的地热活动使得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硫磺气息,随处可见白色的蒸汽从地表升腾而起。尽管气味独特,但这种奇特的自然景观体验却趣味盎然。(见图14、图15)
下午的最后一站是小滨。这座宁静的滨海小镇以其温泉和优美的海岸线闻名。我们在海边稍作停留,吹拂着清新的海风,惬意地享受足汤带来的放松。(见图16)
除了岛原之行,课余我们还参观了长崎原爆资料馆。馆内通过图片和实物展品,深刻揭示了二战中长崎的历史背景。这次参观让“和平”二字的分量在我们心中变得无比沉重。此外,游览新地中华街也让我们倍感亲切,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地道的中华美食,让我们在异国他乡也感受到了长崎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见图17、图18、图19、图20)
我们的感悟:跨越语言的桥梁
在长崎外国语大学度过的近四个月里,我们的日语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与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背景的同学们交流互动,不仅让我们在语言表达上不断突破瓶颈,也深化了我们对日本文化习俗的理解。课堂上的热烈讨论和小组合作项目,是提升日语能力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在有限时间内清晰地阐述观点,同时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不同视角。
无论是参与课堂讨论,还是课后与同学们的日常交流,我们都能真切感受到语言能力的点滴进步。特别是在与日本学生的互动中,听力和口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持续的练习使我们逐渐能在实际情境中更加自信、流畅地运用日语,也逐步适应了日语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这段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语言的精进,不仅源于书本知识的积累,更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真实的交流来锤炼和完善。(见图21)
(撰稿人: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学生陈昱承、钟艺城、易子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