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交流感想】“智能”与“传统”——我的澳门镜湖护理学院研学记
初审:吴佳燕 复审:李孜 终审:董燕
6月29日至7月5日,我有幸赴澳门镜湖护理学院参与了一场主题为“人工智能与中医”的暑期研学交流活动。这宝贵的七天,不仅是一次前沿知识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跨文化交流与实践的深度体验,让我在专业认知、语言能力、人文关怀及国际视野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长和深刻的感悟。
开课合照
一、知识前沿:拥抱AI赋能的中医新视野
本次研学的核心聚焦于“人工智能”这一科技浪潮在医学,特别是传统中医领域的创新应用。课程设计精妙,理论与实践并重。我们系统学习了AI技术在医学影像识别、辅助诊断、手术规划与导航、患者心理状态监测与干预等方面的前沿进展。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AI如何与古老的中医智慧结合,例如在舌诊、脉诊的客观化分析,体质辨识的智能化,以及个性化中医健康管理方案的生成等方面展现的巨大潜力。
参观学习
AI人工智能理论课
学习不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我与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围绕“营养健康”主题,从需求分析、知识库构建到模型训练与界面设计,亲历了一个小型AI问答系统的开发全过程。我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项目,并在最终的分享会上展示了我们的成果。这个过程极大地锻炼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团队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我真切体会到AI落地的挑战与乐趣。
小组讨论项目
小组汇报
学院为我们安排了系统而深入的中医理论与实践课程。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核心理论,到拔罐、刮痧、艾灸、针刺等特色疗法的原理与操作规范,都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尤为珍贵的是亲自动手的实践环节。
中医实操课
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不仅相互练习,更有机会为来自巴西的交流同学进行拔罐操作。当看到他们初次体验时惊奇的表情和体验后表示放松的神情,那份将中国传统疗法介绍给世界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也让我对中医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相互实操体验
二、语言沉浸:走出沟通“舒适圈”
此次澳门之行,课堂内外都为我们营造了极具挑战也极富成效的语言学习环境,与内地以普通话为主的课堂不同,镜湖护理学院的授课和交流主要采用英语,并辅以粤语。这打破了我们惯常的语言舒适区。初始阶段,面对全英环境,我确实感到紧张和表达上的局促。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小组合作的开展以及与老师同学日常交流的增多,我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我开始更主动地用英语参与讨论、提问,尝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七天的沉浸式体验,无疑是对我英语听说能力的一次高强度、高效率的实战提升,自信心也随之增强。
英文发言
刮痧实操
三、在地观察:感知澳门医疗的人文温度
研学活动精心融入了澳门本土医疗与社会服务的实地考察,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触摸这座城市的医疗人文脉络。参观澳门菩提养老院,我们深入了解了澳门特区政府和社会力量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照护不同健康状况长者方面的多元化支持体系。
参观菩提养老院
更触动人心的是,我们亲身参与其中,为失智老人群体设计并开展了一堂互动课程。教老人们简单有趣的手势舞,陪伴他们进行认知训练小游戏。看到他们脸上露出的笑容和短暂的投入,深切感受到专业照护之外,人文关怀与心灵陪伴的不可或缺。
设计长者课程
合作绘画参观养老院感想
走进镜湖医院中医科,仿佛步入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空间。在弥漫着药香的中药房,我们学习了中药的辨识、配伍以及传统的戥秤称量方法。在诊室和理疗区,观摩了资深中医师运用不同针灸手法治病救人的过程。这次参观不仅加深了对中医临床流程的理解,也让我们对镜湖医院作为澳门重要医疗机构的历史积淀和现代化运作有了直观认识。
澳门镜湖医院参观学习
探访具有百年历史的澳门慈善机构——同善堂,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们了解到自1924年起,同善堂就为澳门的贫困儿童提供免费教育;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更设立了免费诊症和施药的药局,成为无数底层民众的救命稻草。这份跨越世纪的慈善坚守,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澳门社会深厚的互助传统和人文关怀精神。
同善堂合照
四、跨文化交流:在多元中收获共鸣
本次研学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在朝夕相处的学习、讨论和考察中,我们自然而然地分享各自家乡的文化、习俗、医疗体系特点。无论是课间的闲聊,还是小组合作的碰撞,都充满了对不同视角的新奇发现和相互理解。我们结伴穿梭于澳门的历史街区,探寻大三巴牌坊、议事亭前地等世界文化遗产,在妈阁庙感受中葡文化交融的独特韵味。共同走过的路,共同看到的风景,加深了彼此的情谊。研学结束前的欢聚时刻,大家抛开国籍与语言的界限,围坐一起,用歌声传递情感。那一刻,无需翻译,旋律和笑容就是最通用的语言。这份在共同学习与探索中结下的跨国友谊,是此行最温暖、最珍贵的收获之一。
结业合照
活动照片
七天的澳门镜湖护理学院暑期研学,时光短暂却收获盈怀。我不仅系统学习了“人工智能+中医”这一前沿交叉领域的知识,提升了实践操作与英语应用能力,更通过深入的在地考察,感受到了澳门医疗体系的人文温度与历史传承。尤为宝贵的是,在与世界各地优秀学子的交流碰撞中,我的视野得以开阔,包容心得以滋养,对健康事业所承载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次经历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沟通了不同的文化与心灵,为我未来的专业学习和人生旅程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方向。我将珍视这份宝贵的经历与感悟,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求索前行。
(撰稿人:珠海科技学院健康学院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2023级学生 邹可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