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资讯早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世界在我窗

【短期交流感想】“语言”与“文化”的交融——我的韩国东国大学暑期研学记

作者: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发布时间:2025/08/02    浏览次数:11
初审:吴佳燕 复审:李孜 终审:董燕

7月13日至24日,我有幸作为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代表,参加了在韩国首尔东国大学举办的暑期韩语研学交流项目。这是一场融合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的沉浸式旅程。在12天的时间里,我不仅走进了韩国高校课堂,更走进了韩国社会,深入感受韩语的魅力与韩国文化的厚度。

一、沉浸式语言课程:强化韩语应用能力

短期项目设置了多层次韩语教学课程,内容涵盖日常交流、学术表达、韩语写作及韩国社会文化等主题。课程分为小班授课,采用“听说读写”全方位训练模式,重点提升实际运用能力。授课老师们专业严谨,同时鼓励我们大胆开口、积极互动。课堂氛围轻松活跃,我在交流中逐渐建立了语言自信,也对韩国的表达习惯有了更深理解。通过每日的课堂展示与小组任务,我感受到韩语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桥梁。

课堂合影

二、探访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触摸当代艺术脉动

课堂之外,我们参观了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MMCA)。展馆内展出众多韩国本土及国际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题材涵盖环境、社会、哲学等领域。一组结合影像与装置艺术的作品令我印象深刻。导览过程中,老师用韩语讲解艺术创作的背景,我们边听边讨论,用韩语表达自己的观展感受。艺术不再只是“看”的体验,而成为了一个“用语言理解”的过程。

国立美术馆作品

三、观看“乱打秀”表演:语言之外的文化震撼

语言的学习不止于课堂,对我而言,“乱打秀”的体验就是最具冲击力的一次文化洗礼。“乱打秀”(NANTA)是一种融合厨艺、打击乐与肢体喜剧的无对白表演。虽然没有一句台词,但演员通过节奏、表情与动作精准传达情感,令全场观众掌声雷动、笑声不断。这让我意识到: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但文化的力量常常超越语言本身。学好韩语的同时,更应理解和尊重语言背后的文化氛围与审美逻辑。

“乱打”秀观影

四、亲手制作米花糖:体验传统“甜蜜记忆”

我们还参加了韩式米花糖制作体验活动。老师用韩语介绍了米花糖在韩国节庆与童年记忆中的重要地位。大家亲手操作,将炒米、糖浆与坚果混合压模,最后成型冷却。动手制作的过程趣味十足,我们边做边学相关词汇,例如“쌀”(米)、“달다”(甜)等,让课堂内容在现实中真正“活”了起来,词汇和语法也记得更牢。

五、拜访吉祥寺:手作莲花钥匙扣感悟“静与净”

在首尔郊区,我们拜访了历史悠久的吉祥寺(길상사)。这是一座静谧庄严的佛教寺院。老师以韩语为我们讲解寺庙历史、佛教礼仪,并带我们体验寺内手工课——制作莲花钥匙扣。在这一过程中,我感受到“禅”的宁静,并尝试用韩语表达内心的感悟。 

参观吉祥寺

六、走进历史地标:体验传统与现代交融

除了语言学习与文化活动,主办方还安排了参观景福宫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等历史地标。我们穿上韩服游览宫殿群,与庄严古建合影,历史触手可及。在国立中央博物馆内,那座巍峨壮观的十层石塔令人震撼,讲解员用韩语带领我们了解这件国宝级文物背后的工艺与宗教寓意,让我对韩语的学术表达能力也有了实地提升。


参观景福宫

参观国立中央博物馆

七、跨国交流互动:提升国际视野

项目吸引了来自多所高校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与生活中,我们用韩语沟通,彼此分享语言学习经验,也聊到彼此的校园生活与文化习惯。与韩国同学的交流中,我听到了“地道”的表达方式,也学习了许多课本之外的生活用语。他们的热情与包容让我更有勇气去表达与提问。项目最后一天,我们举行了成果展示与文化联谊活动,在欢笑与合影中,为这段交流画上圆满句号。

八、收获与成长:一段“语言+文化”的旅程

通过本次研学,我不只是提升了韩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跨文化理解与国际交流能力。我学会了如何用韩语介绍中国文化,也更加尊重和欣赏与我们不同的传统与价值。这是一场打开世界窗口的学习之旅,也是一次走出舒适区、迎接挑战的成长之旅。

结语

感谢学校给予我这次赴韩交流的机会,让我以学习者的身份深入异国课堂,也以传播者的身份讲述中国青年的故事。语言的学习,从来不仅限于书本;文化的理解,也绝非一日之功。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韩语,拓展全球视野,为成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断前行。

珠科参加项目师生合影

 

外国语学院朝鲜语专业2023级学生 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