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交流感想】“算法与街巷的温度”——人工智能与工程应用·澳门研学周
初审:吴佳燕 复审:李孜 终审:董燕
7月14至18日,我随班级在澳门参加了为期五天的“人工智能与工程应用”主题研学。行程紧凑高效,收获具体而丰硕,现将感想记录如下。
一、开营与参观
14日上午,我们在N212教室领取日程并参加了简短而高效的开营仪式。仪式仅半小时,随后便分组交换路线展开参观。我所在的路线先后探访了资讯科技展厅和康泽中心。在展厅,深入了解了由澳科大学生自主研发的WEMUST校园应用;在康泽中心,则近距离观摩了无人驾驶汽车实车演示、人工智能驱动的疾病数据整合平台以及智能流水线质检设备,对学校的科研实力和硬件设施有了直观认识。下午转赴澳门科学馆,其丰富多样的互动展项令人印象深刻——从宏观的物理天体天文到微观的生物化石演变,展馆设计巧妙。其中,手势识别展项的流畅度尤其出色(延迟控制在100ms以内),我饶有兴致地体验了三次。
开营仪式
参观康泽中心
参观澳门科技馆
二、课程与实操
15日,田晋宇老师为我们讲授了视觉语言多模态大模型课程。短短三小时内,系统梳理了CLIP、BLIP2等核心模型,并布置了实践作业——利用个人照片跑通图文匹配Demo。课后我迅速在宿舍完成调试并成功运行。
剖析DeepSeek
17日上午,梁永铿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机械臂理论,特别是DH参数部分讲解尤为细致。下午即进入动手实践环节:焊接、组装、调试舵机。这是我首次使用恒温烙铁,顺利实现了一次性焊点成功,并将舵机角度误差精准控制在±2°以内,顺利通过验收。
讲解机械臂
18日上午,Subrota老师的全英文深度学习课程节奏明快。得益于PPT清晰的关键词提示,听讲压力不大。课程亮点在于老师现场演示的Colab脚本具有极高的可复现性。
全英授课深度学习
同日下午,田晋宇老师加开讲座,聚焦DeepSeek模型原理与提示词工程。老师将system prompt模板拆解为可复用的片段,我立即将其应用到个人项目中测试,效果显著。
三、学术与写作
16日上午,方晓楠老师以三篇最新CVPR论文为案例,分享了学科前沿动态与投稿经验。我特别记下了“摘要=故事线+数据支撑”这一实用公式。中午的葡挞工作坊是绝佳的放松时刻,享用完美食后,便继续投入到个人论文框架的构思中。
制作蛋挞
四、实地参访
16日下午,我们走访了澳门历史城区,穿行于大三巴、妈阁庙等文化地标之间。我利用手机SLAM App实时采集了一段轨迹数据,回到酒店后使用Colmap进行三维重建,生成的点云密度令人满意,成功实现了课堂知识在真实场景中的即时验证。
参观历史街区
参观文化建筑
五、小组汇报与结营
18日下午是小组汇报环节。我们将结合视觉定位的机械臂抓取Demo搬到N321教室现场展示,支持扫码实时控制。田老师在点评中给出了宝贵建议:“将误差分析曲线移至下一页PPT展示会更清晰。”随后的结营仪式简洁高效,十分钟内完成了证书颁发与合影留念,无冗余环节。
六、个人收获
技术闭环:完整实践了从CLIP模型微调、到机械臂抓取控制、再到误差分析的完整技术链路。
语言突破:在全英文课堂环境中,笔记记录流畅无碍,并敢于主动提问。
工具掌握:熟练运用恒温烙铁与舵机调试助手,显著提升了硬件操作效率。
论文规划:明确了暑期论文研究方向,并已完成初步框架搭建。
短短五天,行程高效而充实,分秒不曾虚度。返回珠海当晚,我便将项目代码推送至远程仓库。下一步目标明确:持续优化模型性能,力争将机械臂控制误差降至1°以内。
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2级学生 金浩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