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感想】在葡萄酒与数据之间:澳氹之滨的学术寻味
初审:吴佳燕 复审:李孜 终审:董燕
在澳门旅游大学交换的这半年,像打开了一扇奇妙的窗——窗外不仅是南中国海湿润的海风,更是重新理解旅游与款待业本质的全新视角。
初到校园,就被这里独特的学术氛围吸引。不同于传统商学院的刻板框架,这里的课程设置精准捕捉着旅游业最前沿的脉动。四门核心课程如同四把钥匙,为我开启了认知行业的不同维度。

澳门旅游大学氹仔校区
一、葡萄酒研究:杯中风土与待客之道
本以为这只是一门品鉴技巧课,没想到第一堂课老师就说:“葡萄酒是地理的诗歌,每一款都在诉说它的故乡。”我们从波尔多左岸的砾石土壤,喝到勃艮第特级园的石灰岩层。更触动我的是,老师反复强调:“你们未来要服务的客人,可能就在一杯酒的时间里做出对你们酒店最重要的评价。”这门课教会我的不仅是品酒,更是通过感官体验理解文化差异,培养对细节的敏感——这恰恰是高端款待业的精髓。

葡萄酒品鉴
二、收益管理:在数据中寻找最优解
如果说葡萄酒课是感性的艺术,收益管理就是理性的科学。我们学习用算法预测需求波动,用动态定价平衡入住率与房价。最让我震撼的是案例研讨——一家度假村如何在台风季节通过精准促销挽回30%的预订损失。我意识到,现代旅游业早已不是简单的客房买卖,而是基于大数据的精密博弈。这门课给了我一个全新视角:如何在海量数据中捕捉商业机会,让每一间房都创造最大价值。

收益管理理论课

收益管理机房课
三、可持续发展:重新思考旅游的意义
在可持续发展课堂上,我们深入探讨过度旅游对社区的冲击。一个案例让我至今深思——某海岛因游客爆满导致本地居民生活用水紧张。这促使我反思:旅游的本质应该是双向赋能,而非单向索取。小组作业中,我们为澳门设计了一条文化遗产旅游路线,特别加入社区工坊体验,让游客消费能直接惠及本地手艺人。这门课让我明白,真正的可持续不是口号,而是要让目的地因为旅游变得更好。

可持续发展课案例分析
四、数码营销:在虚拟世界讲述真实故事
数码营销课上,我们分析网红酒店的Instagram策略,拆解OTA的精准推送逻辑。最有趣的是期末项目——为一家虚构的精品酒店制定营销方案。我们小组选择通过短视频讲述酒店背后的故事:主厨寻找本地食材的旅程、客房阿姨整理床品的匠心。点击率最高的,恰恰是最有人情味的那条。这让我懂得,再炫酷的技术,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与人产生情感连接。
课堂之外,澳门的城市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教材。从路环渔村的宁静,到威尼斯人的喧嚣;从街头米其林的地道葡挞,到市井巷弄的瓦煲咖啡——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在诠释什么是真正的“旅游体验”。

澳门葡挞
这段交换经历最珍贵的收获,是让我看到了旅游业的完整图景:它既需要葡萄酒课的细腻感知,也需要收益管理的冷静分析;既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视野,也要掌握数码营销的创新工具。这些看似独立的课程,最终在我的认知中交织成一张完整的网络——原来,真正优秀的旅游从业者,应该是感性与理性兼备、商业与人文并重的“多维度专家”。

与UTM交换生们的第一帧同框
回望在澳门的这些日子,仿佛在解一道多元方程,变量是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商业与人文。这段旅程赋予我的,不只有专业知识,更是一种在纷繁现实中寻找平衡的智慧。如今,交换时光悄然过半,还有一半的故事静待书写。当结束交换学习时光告别澳门的那一刻,我相信我带走的不仅是学分和证书,更是一个更完整看世界的眼光,和一份对旅游行业更深的理解与热爱。
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2023级学生 刘烨然
